中小信托公司逃离3亿生死线
内外交困逼迫信托公司选择了增资扩股这条谋生之道。因为,资本金增强有利于信托公司拓展自营业务,并由此获得更多收入,进而,还可以提高自营资产的效率不甘边缘化的中小信托公司们正在酝酿变革,他们抛出的首选杀招是——增资扩股。
《财经时报》经多方了解,经历了2002年为重新登记获得信托牌照、以及2004年全國性和省一级信托公司发力掀起的又一轮增资扩股潮后,信托公司新一轮注册资本金扩张运动已至关键时刻。
与前番增资扩股不同的是,此次增资扩股主力为注册资本金在3亿元左右的20家地方性信托公司。
3亿元,是监管部门在2002年允许信托公司重新登记的生死底线。
中小公司群起而动
“公司正在进行增资扩股,已开始运作近半年。”西安國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國际信托)有关人士近日向《财经时报》透露,西安國际信托在7月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上,已做出注册资本金由原来的3亿元增加到6-8亿元的决定。
采取同样行动的不止西安國际信托一家。
由于新增股东资格审核問題耽误了时间,原计划在2005年3月完成增资扩股的苏州信托还在努力。按预定目标,这家注册资本金同样是3亿元的信托公司将增至5亿元。
这或将成为一種趋势。在信托专家李旸看来,所有的小信托公司似乎都在为增资扩股而努力。
此前,全國性以及省级信托公司已率先发力。2004年,他们掀起一轮增资扩股潮:年初,重庆國际信托资本金由10.3亿元增至17亿元;2月,中煤信托由4亿元增至12亿元并变名为中诚信托;与此同时,上海华宝信托也由10亿元增至20亿。
与以往不同的是,地方性中小信托公司担纲了此轮增资扩股潮的主力。
分析人士指出,沿海发达地区、全國性和部分省级信托公司依托地利优势、大股东或者政府背景,抢得了增资扩股的先机,而地方性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信托公司,则是迫于要提高抗风险能力,方选择了增资扩股。
真实动因
增资扩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信托公司堪忧的资本状况。
除金新信托因“德隆系”黑洞在2005年初被停业整顿外,中國目前正常运作的有55家信托公司。据《财经时报》统计,信托业整体注册资本金为402亿元,平均每家注册资本金为7.3亿元。尽管也出现了注册资本金达25亿元的上海國际信托这样的“巨鳄”,注册资本金刚刚超过3亿元的依然多达20家。
3亿元,是监管部门在2002年允许信托公司重新登记的生死底线。
以资本金为主要来源转化为自有资产的信托公司现状不容乐观。公开的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底,正常运作的56家信托公司的自营资产只有771亿元。
一般而言,信托公司的自营资产主要有固定资产、对外股权投资和贷款。有些信托公司因自营资产收益不好,流动性较差。
因为政策不明,信托业务增长并不快。信托报酬难以成为信托公司的主要来源。据李旸统计,每年新增的信托业务也就在400亿元规模左右,按1%—2%的信托手续费计算,信托业能获得的收入非常有限。
内外交困逼迫信托公司选择了增资扩股这条谋生之道。因为,资本金增强有利于信托公司拓展自营业务,并由此获得更多收入,进而,还可以提高自营资产的效率。
信托公司的算盘还远不止于此。通过增资扩股,可以借助资本的力量打通拓展创新业务的通道。
以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例,《金融机构试点信贷资产证券化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注册资本不低于5亿元人民币,且最近三年年末的净资产不低于5亿元人民币的金融机构方可参与其中,这样的门槛自然使得小型信托公司急于摆脱自己的生存底线。只有资本金充足以后,才能获得更多的创新业务。
外资观望
此前,在民营企业重组信托公司频频出事的背景下,引进外资股东一度被纳入监管层的视野。
有消息称,监管部门的主流意见是:信托公司的問題需要外资来解决。银监会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部主任高传捷曾表示,银监会鼓励外资机构通过参股中國内地现有信托公司的方式进入中國市场。但多家外资机构在与信托公司挂上钩后,却迟迟未有下文。
在业内人士看来,外资持观望态度的原因很简单——外资并非冤大头。他们一要看中國的信托公司是否具备稳定的盈利能力,而目前这種状况还达不到;二是因为中國众多的信托公司想引进外资,反而使得外资误以为中國的信托公司存在問題,不敢贸然进入。
页:
[1]